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人大工作>调查研究

G20杭州峰会环境质量保障常态化及制度化研究

作者: 来源:城建环保工委 日期:2017-02-03

  2016年9月4日至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11次会议在杭州召开。为保障峰会期间环境质量,全市上下同心同德,克难攻坚,全力开展了环境空气、水环境以及生活垃圾的污染防治工作,顺利通过了国家级生态市的考核验收。1月至9月,全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同比增加了8天;全市市控以上功能区断面水质满足功能要求的比例同比上升4.3个百分点;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加了10%。全市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的同时,经济发展依然保持平稳增长,有力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G20峰会期间,全市PM2.5(细颗粒物)和O3-8h(臭氧8小时浓度)实现“双达标”,9月5日杭州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一级优水平,运河、西溪湿地等水质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向世人展现了杭州天蓝水净、地绿山青、精致整洁的优美环境,圆满实现了既定的环境保障目标。为加快改善全市环境质量,有效借鉴峰会保障工作先进经验,课题组在全面梳理峰会环境质量保障主要举措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了适宜常态化、制度化的环保措施建议。

  一、G20杭州峰会环境保护主要举措

  为保障G20峰会期间环境质量,全市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整治和固体废物处置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会前精心筹备保障工作。科学编制保障方案。多次赴北京、南京学习调研,以北京APEC、9·3阅兵和南京青奥会等环境质量保障工作经验为实践支撑,两次邀请郝吉明院士领衔专家学者团队科学论证,省市联合,历时17个月,二十二易其稿,制定了杭州市、浙江省、长三角及周边地区三个层面的G20峰会环境保障工作方案。编制了《G20峰会环境质量保障运行手册》,提高了保障工作的精准性、可操作性,确保保障工作统一规范和有序高效。省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重大活动期间采取临时管控措施的决定》,赋予保障期间地方政府采取各项临时管控措施的合法性,为峰会环境质量保障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精密构建网络体系。一是编制保障组织网络,省市联合成立了G20峰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一办十部”,抽调环保、经信、建委、交警等相关部门20余人组建环保行动与场馆保障二部,各区(县、市、管委会)成立16个峰会环境质量保障指挥部,各牵头市直部门建立13个专项保障工作组,形成立体保障工作格局。二是编制“1+16+26”保障方案网络,根据总体保障方案要求,16个区、县(市)政府(管委会)和17个相关市直部门编制了保障专项方案。三是组建了三个层面“8+65+16”的督查、巡查工作网络。精细梳理污染源清单。在全省率先开展了二轮工业污染源清单排查,排定企业停、限产管控清单,进一步梳理了建设工地停工、放射源管控、河道保洁等一系列管控清单,形成峰会环境质量保障“全清单”,并指导、督促相关企业落实“一厂一策”,为停、限产措施落实到每台设备、每条生产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认真抓好“四个专项”。一是全面落实模拟演练,找准短板,补齐短板。二是坚持不懈铁腕执法,通过问题清单式执法,为峰会环境质量保障工作保驾护航。三是强化环保科技支撑,引进激光雷达等遥感监测技术,实现快速、精准预报预警,配合完成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报预测中心二期建设。四是强化区域联防联控,积极做好与环保部、长三角区域大气协作领导小组及周边省(市)政府及各地环保部门各个层面的工作汇报、通报和对接。

  (二)会前标本兼治环境污染。强势推进“五气共治”。坚持“四最”标准,追求“最大化治理”,啃下了一批“硬骨头”,杭州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无钢铁生产企业、无燃煤火电机组、基本无黄标车的“三无”城市。会前全面完成现存所有剩余高价值黄标车改造;实施燃煤小锅(窑)炉淘汰或改造以及热电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全市所有重点燃煤企业选用低硫优质煤(含硫率低于0.7%);落实重点行业污染治理、重点企业停产;落实船舶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油品升级;强化城市建设工地和拆除工地扬尘控制,增加道路保洁频次,绕城内公路保洁全部按城市道路保洁标准实施。深入开展“五水共治”。强化饮用水源地管理,督促企业及时消除事故隐患,清理水源地环境违法设施,保护城市、郊区等各级、各类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备用水源地。强化供水安全,城区各自来水厂最大限度完成水的深度治理,并做好各项供水应急保障准备。加强闲林水库、青山湖水库、贴沙河等备用水源建设与管理,湘湖、白马湖备用水源完成与自来水厂贯通,备足水量,确保水质安全,做好应急供水准备。同时,全市加快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创建,狠抓治污工程建设,开展小微水体整治,实施河湖库塘的清淤,有效改善了全市水环境。有效落实“五废共治”。全市治废工作全面推进,总体良好。生活垃圾“三化四分”有序开展,九峰、江东焚烧厂、萧山临浦餐厨项目、建筑固废再生利用项目等重大项目取得实质进展。开展填埋库区、垃圾焚烧厂关键区域的专项检查,发现问题整改率为100%,加大生活垃圾入场检查力度。制定《垃圾处置安全演练方案》《杭州市生活垃圾处置突发应急演练脚本》,多次开展以垃圾处置调度为主的实战演练,提高实战应对能力,全面确保峰会期间废物处置安全。

  (三)会期强势推行保障措施。大气管控措施高压落实。全面实施 “三大管控措施”,保证大气环境质量稳定达标。一是始终做到企业停限产到位,从8月24日0时起,全市累积企业停、限产企业达到6173家,全市1615余家汽修企业、715家干洗企业及15765家餐饮企业实施停产、停业。二是始终做到工地停工到位,从8月26日0时起,全市3049家建设工地全部停工到位,在9月1日至9月5日期间,发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实施了全市单位、家庭暂停装修管控措施。三是始终做到交通限行到位,从8月28日0时起,至始至终全市实施了机动车单双号行驶,全市货车禁行交通管控措施,组织实施了钱塘江和运河停运,停运船舶总计885艘。清水治污工程全面到位。峰会期间,为确保重点区域水环境质量,实施了“清水入城”工程,做好钱塘江、东苕溪、浦阳江、杭嘉湖平原和萧绍平原等与G20峰会会场关系密切的重要流域、重点区域的水利工程调度,8月1日至28日,杭州清水入城通过24个引水口门,总引水量达到2.2亿立方米。8月20日始,启动城区主要水体及岸边专项保洁,重点河道由专人负责,实施一日三查。8月24日起,重点河道实施全天候保洁巡查,实现保洁全覆盖、巡查无死角。会期对全市3233条河道及所有18452个小微水体进行保洁巡查,发现问题均及时得到有效解决。生活垃圾有序处理处置。峰会期间,做到80条道路沿线无垃圾桶;重点道路沿线的果壳箱标志按照“可回收物”、“其他垃圾”进行督促整改;全市50家峰会保障宾馆的垃圾清运工作严格按照线路、点位及垃圾桶拖桶时间,做到各环节衔接有序。为保障城区垃圾及时清运,加派一线监管人员,增加凌晨垃圾入场监管班次,要求所有技术人员“走进库区,冲在一线”。在继续实行24小时驻场监管的同时,实行全体职工24小时轮流值班制度。应急保障措施快速高效。峰会期间,全面落实空气质量监测、饮用水源地和备用水源地水质监测、上下游协同监测等6大类监测保障任务,成立专项小组,每日采集、梳理、分析、研判来自各个方面的污染监测结果、气象条件等信息,为精准管控提供了科学依据。面对极度不利气象条件,积极协调环保部、省指挥中心,及时启动VOCs(挥发性有机物)和细微颗粒物“两大应急预案”,发出“两大督办指令”,周边省(市)和省内城市大力支持,进一步加大减排力度,成功实现最后拦截。在兰江、浦阳江、新安江爆发蓝藻尚未进入我市时,切实落实责任,确保人员、方案、物资、措施“四到位”;针对钱塘江天文大潮造成引水水质的浊度和氯度升高的现象,做好科学调度;对德清上游、运河、贴沙河、中东河、新开河、古新河等跨区域重点河道,积极协调上下游同步管控,共保水质。

  二、峰会环境质量保障的启示

  峰会环境质量保障工作圆满完成既定保障目标,此次成果主要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环保部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省环保厅的坚强领导,得益于专家团队的鼎力支撑,得益于各部门、各区(县、市、管委会)的共同治理,得益于周边省(区、市)的协同减排,得益于市民群众的理解配合,也得益于对环境污染治理规律的深化认识,得益于保障措施的精准发力。

  (一)转变发展方式是根本。杭州市近年来准确把握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始终坚持“环境立市”方略,牢牢守住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耕地和生态红线,紧紧抓住筹备峰会保障契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环境保护为刚性约束,加快推动市区工业企业“退二进三”、“优二进三”,全市三次产业比重为2.9∶38.9∶58.2,传统产业较快实现了转型升级,实现了发展方式的华丽转身。杭州的峰会保障实践充分证明,改善环境质量,不能只走末端污染治理的老路,必须要更加注重从源头入手,优化能源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

  (二)体制机制创新是重点。在峰会保障期间,体制机制的完善和顺畅保障了整个环境保障工作的顺利完成。以保障峰会环境质量为核心,建立健全了纵横交错的管理制度。纵向建立了从环保部、长三角、省委省政府、省环保厅、市委市政府、市环保局、区县政府、乡镇街道、社区(村)纵向到底的管理机构,横向建立了政府部门、学校、企业、社会团体、专家及公众等横向到边的保障格局,使峰会环境质量保障工作全面、有序、高效。

  (三)深度减排治污是关键。在会前阶段,杭州大力推进“三五治理工程”。特别是在治理工业废气上,啃掉了杭钢等一批“硬骨头”,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完成了一批落后产能退出、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治理、老旧机动车淘汰等关键治污工程。8月24日起,陆续启动临时强化减排措施,严格实施了超标排放企业停限产、工地停工、机动车单双号行驶,严查露天焚烧和烧烤、机动车尾气排放等措施。可以说深度治理和综合减排对保障空气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再次证明治污必须全面彻底。

  (四)科学精准施策是核心。精准施策贯穿于本次保障工作的始终。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制订方案、预报会商、升级措施,紧扣PM2.5的一次排放、二次转化,精准发力、持续用力。特别是8月31前臭氧连日超标,没有盲目要求扩大企业工地停产停工范围,9月1日及时果断组织实施V0Cs应急减排措施,对工业中的化工、印染、印刷、喷涂等,建筑、服务行业中的涂装、汽修、加油站以及餐饮烧烤等实施精准管控,9月1日起,臭氧开始连日达标。实践证明,科学决策、精准打击是做好空气质量保障工作的重要方法,也是治理大气污染的基本方法之一。

  (五)全民配合是成功基石。峰会期间采取的超常规措施,得到了全市广大群众和企事业单位积极支持,特别是机动车单双号限行规定的落实以及“五水共治”的群策群力,为创造历史同期最好水平的环境质量做出了巨大贡献。实践证明,改善环境质量离不开公众的支持和参与,环境污染防治必须走共建共享的路线。

  三、峰会环境质量保障措施常态化及制度化建议

  G20杭州峰会期间,在国家和省环保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使杭州环境质量达到了近年来的最好水平,确保了峰会圆满成功。同时我们应清醒看到,臭氧超标、蓝藻爆发等环境风险依然存在,以大气(PM2.5)、水污染为代表的复合型污染问题治理能力比较薄弱,固体废弃物特别是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能力不足,生态环境质量与国家标准和公众期盼还存在较大差距。峰会以后,如何充分借鉴和吸收峰会环境质量保障工作先进经验和做法,做好峰会成果的制度化和常态化,使之更好地为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服务任重道远。

  (一)提高思想认识,打造世界名城。G20杭州峰会的成功举办,使杭州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按照“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要求,杭州将朝着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目标迈进。后峰会、前亚运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市上下都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城市国际化作为引领杭州建设发展的重要抓手,抓机遇、补短板、求突破,继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精神,扎实推进杭州“五气共治”“五水共治”“五废共治”,巩固和提升生态城市水平,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名城增光添彩。

  (二)完善体制机制,明晰相关权责。全市环境保护工作要进一步加强领导、深化改革、完善体制、创新机制,秉持峰会期间铁腕执法的作风,严格执行新《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大力推进“五水共治”“五气共治”“五废共治”。为此建议:一是市委市政府要继续把环境保护这项国策放在突出位子,列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的考核内容;二是理顺和加强“五水共治”“五气共治”“五废共治”工作领导体制,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实现领导小组行政首长负责制、办公室实体运作制和职能部门法定责任制;三是构建环境监管的网格化管理体系,落实网格化管理机制,实行环境监管全覆盖,环境治理全过程,环境执法全天候;四是积极探索全民参与的社会共治共管模式,大力推进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群众有奖举报监督、污染单位治理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等;五是职能部门实施最严格的环境监管,充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网络管理手段,加强日常监管;六是主动争取国家环境保护部、长三角区域协作办、都市经济圈办公室的支持,建立健全区域环境治理网络。

  (三)攻克主要问题,破解污染难题。以改善水、气环境质量为核心,进一步梳理环境质量存在的短板,优先解决群众高度关注、明显制约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问题。根据阶段性治理成果和污染来源分析,调整重点攻克的主要问题。下一阶段,要以2025年全面实现环境空气质量达标为目标,重点解决热电超低排放改造、小锅炉淘汰、落后产能淘汰、VOCs专项治理、餐饮油烟长效治理、车船尾气、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治理。以创建零直排区为抓手,狠抓控源、截污,整治城区河道排污口,同时实施水岸同治,加速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畜禽养殖整治、农业污染治理、农村污水处理等,切实改善水环境质量。生活垃圾方面重点落实垃圾分类收集及固废处理能力建设等重点任务。

  (四)应用创新技术,提高整治效率。科学的政策措施离不开先进科技的支撑。后峰会时期,要继续保持与长三角区域协作办、都市经济圈办公室、周边重点城市的密切沟通,加强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市环科院等国内一流科研院校的技术合作,在区域环境重点问题治理、预警预报、重污染天气应急等方面形成联动工作模式。立足杭州污染物治理成果,实施重点污染源关键控制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污染天气应急调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置等一批前瞻性和应用性重点项目,推进零排放或近零排放技术的开发、试验和产业化,改进大气污染物排放的监测和测量技术方法。在引进激光雷达等遥感监测技术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大气预警预报系统,加强臭氧和PM2.5的污染形成规律研究,形成研判、决策、实施、评估和优化的决策支持体系;研究制定扬尘在线监控方案,开展VOCs监测技术及治理实用技术研究。加强河道管理新型技术、设备的研发,进一步提升河道保洁、清淤、生态治理的效率;建立和完善城镇污水收集处理智能化、信息化管控系统,完善排水管网监控及污水调度,提高运行效率,及时发现和排除异常排水事件。加大生活垃圾关键技术研发、引进与转化力度,重点研发有机垃圾(厨余垃圾)原位减量技术、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平台”等新技术的高效收运技术、高标准的“蓝色焚烧”技术、有机垃圾厌氧产沼能源化利用技术、基于渗滤液回灌的高效降解填埋技术、建筑垃圾拆分后的资源化技术、固废协同处置技术等,探索适合杭州五废特点的城市固废分类与联合投放收运模式、城市固废资源化能源化新途径以及二次污染防范新手段。

  (五)加大环保投入,确保措施到位。全市各级政府要把环境保护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把完善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和改善城市水环境、环境空气质量作为投资重点,同时致力于饮用水源保护、企业污染治理、环境监测监管、城乡环保统筹等环保薄弱环节的突破。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和项目后续管理,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BOT等不同形式参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积极设立环保信托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创新金融环境产品。

  (六)强化队伍建设,夯实环保基础。后峰会时期,环境保护要进一步完善政府-企业-公众共同治理的格局,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环保队伍。一是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环保专家团队。持续密切联系峰会环保专家团队,将其纳入到杭州市环保专家库,充分发挥国家顶尖环保专家的作用,为破解杭州市环境保护难题出谋划策,提供精准、科学的治理思路。同时,要大力培育本市环保专家队伍,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积极争取省级和国家级高级专业人员研修培训,进一步推进国内外环保交流协作培训,不断提升本市环保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二是建设一支能干务实的环保人才队伍。要严把进人关,保证人员质量。强化教育培训,提升干部素质。打通干部上挂下派及横向交流渠道,把环保干部输送到党政系统,把优秀党政干部吸引到环保系统。三是打造一支最广泛的民间环保队伍。在中小学强化环境教育课程设置,将环境保护纳入必修课,为建设民间环保队伍打好基础,形成全民环保的氛围。